几乎每个人都被蜱虫、蚊子或跳蚤咬过,并且同意这些害虫会让原本充满乐趣的夏季活动扫兴。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,这些害虫是向量许多有害疾病的携带者。这些疾病在美国呈上升趋势,随着气候变化加剧,预计将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。以下有关病媒传播疾病的资讯,以及如何避免恼人和危险的虫咬,让你和家人在这个夏天了解情况,确保安全。
美国媒介传播疾病的传播
当想象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时,脑海中浮现出毒蛇或尖牙鲨鱼的画面。在全球范围内,由蚊子传播的疟疾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(2)。虽然它在美国不那么普遍,但其他媒介传播的疾病,如寨卡病毒、登革热、西尼罗河病毒、莱姆病、落基山斑疹热和鼠疫(是的,的瘟疫)是个问题(3)。
蚊子——寨卡病毒、西尼罗河病毒和登革热
你可能在新闻中听说过寨卡病毒,因为2016年美国的第一例寨卡病毒传播病例登上了全国头条(4)。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,但也可以通过与感染者发生性关系感染。这种病的特点是发烧、关节痛、眼睛发红和皮疹。寨卡病毒也可以通过母亲传染给胎儿,这可能导致小头症和其他严重的出生缺陷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孕妇、准备怀孕的女性及其伴侣不要前往寨卡病毒爆发地区,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,避免蚊虫叮咬。你可以找到有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前旅行建议的更多信息在这里.
在美国,西尼罗河病毒是蚊子传播疾病的主要原因,在所有50个州都有病例。美国也爆发了规模较小且有限的登革热疫情。这两种疾病的症状相似:发烧、皮疹、呕吐和身体疼痛。在极少数情况下,如果不治疗,这两种疾病都可能变得严重,甚至致命。严重登革热表现为鼻出血、牙龈出血或呕吐物,严重西尼罗河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,如脑膜炎(脑炎)、抽搐、震颤等。与寨卡病毒类似,登革热通常是在前往美国领土旅行时感染的,在美国南部各州当地发生了一些传播。然而,西尼罗河病毒在整个美国大陆广泛传播(6)。
蜱-莱姆病和落基山斑疹热
莱姆病是美国最常见的媒介传播疾病,约占报告的媒介相关病例的60%(6)。莱姆病感染蜱在美国各地都有发现,但在东北部最为丰富(7)。当被感染的蜱叮咬时,它需要大约36-48小时的时间附着在身体上传播疾病(7),因此警惕是避免莱姆病的关键!被咬后大约一周,大多数(但不是全部!)会注意到典型的“靶心”皮疹。其他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、发烧、发冷、肌肉和关节疼痛。注意你的身体;莱姆病的早期治疗可以完全康复,但如果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导致“慢性莱姆病”,在感染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症状会突然发作(7)。
落基山斑疹热(RMSF)虽然不太常见,但如果不及早治疗,可能会非常严重,甚至致命。RMSF的症状包括发烧、头痛、胃部不适,通常还有斑点状皮疹(8)。
莱姆病和RMSF不仅影响人类,而且对我们毛茸茸的同伴来说是痛苦的感染。出门后一定要检查自己和宠物是否有蜱虫,尤其是在树林里!适当的移除和测试蜱虫将有助于早期发现,让你享受户外这个夏天!
Fleas-Plague
虽然现在美国每年约有15例病例,但这种臭名昭著地肆虐欧洲人口的疾病实际上仍然存在。鼠疫通过与受感染的啮齿动物接触和受感染跳蚤的叮咬传播。集中在美国西部农村地区,病例表现为发烧、发冷、虚弱和淋巴结极度肿胀。及时就医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;所以,要注意症状,特别是如果你的宠物抓痒!
美国趋势和气候变化
从2004年到2016年,这些疾病在美国的发病率增加了两倍多,报告病例超过64万例(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低估)(6)。携带疾病的生物的数量和习性高度依赖于温度、降雨和湿度等环境因素。许多病媒在温暖、潮湿的气候中茁壮成长,并在水库中繁殖。随着地球变暖,极端风暴变得更加频繁,科学家预测媒传疾病将继续增加,疟疾或黄热病可能再次传入美国(6,10)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,随着越来越多的地点成为适宜的栖息地,病媒传播疾病已经在新的地区出现。美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“蚊子季”平均增加了40天。此外,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导致人们从热带地区大规模迁移,携带病原体的害虫也将有机会迁移(11)。关心我们的地球就是关心我们的健康!
如何保护自己
受够了讨厌的虫子和可怕的症状——以下是你如何安全地享受夏天的方法!
1)如果你在户外活动后出现上述症状,最重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寻求医疗护理
2)驱虫剂!用有效的杀虫剂来防止虫子叮咬!
3)在户外尽可能穿长袖和长裤
4)冒险穿过树林后一定要检查蜱虫
5)进行适当的草坪/庭院护理,如经常修剪草坪,将木材/灌木修剪物放在干燥、孤立的地方,并消除你家附近的死水来源
6)旅行时要勤奋!做好调查去赤道地区要小心
保护好你的宠物!有关控制宠物跳蚤和蜱虫的更多信息可在此找到在这里。
引用:
2)https://www.who.int/neglected_diseases/vector_ecology/mosquito-borne-diseases/en/
3)https://www.cdc.gov/vitalsigns/vector-borne/#anchor_1508427386
4)https://www.cdc.gov/zika/reporting/2016-case-counts.html
5) https://www.cdc.gov/zika/healtheffects/index.html
6)https://www.cdc.gov/mmwr/volumes/67/wr/mm6717e1.htm
(7)https://www.cdc.gov/lyme/index.html
(8)https://www.cdc.gov/rmsf/communication/rmsf-can-be-deadly.html
(9)https://www.cdc.gov/plague/index.html
(10)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4342958/pdf/rstb20130552.pdf
(11)https://climatenexus.org/climate-issues/health/climate-change-and-vector-borne-diseases/